顶点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黄蒿之内》

顶点小说网(23dshu.cc)

首页 >> 黄蒿之内 ()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张孟诚的教学设想(二)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3dshu.cc/98795/

第一百二十四章 张孟诚的教学设想(二)(2/2)

报中央作为储备的将才进行管理。

三镇武学的出现确实很令人振奋,只是可惜时局变化,明廷的威胁从蓟镇之外转向了辽东。之后张居正被清算,戚继光被调离,三镇武学逐渐陷入了衰落。

同样感到可惜的张孟诚,就是打算借鉴三镇武学,在金鼎山设立一所真正有用于战阵的军事学校。而且教学内容要更加的严格和细化,除了要严格训练各种武器的运用,队形的演练以及骑术、信号等其他军事技能外,军事技能的教学时间也要大量增加。

对于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作用的儒家经典,张孟诚打算去除掉其中大半。替换成更为纯粹的军事理论教学,统一改教识字、算术、制图、后勤、军制和战术等知识。

而繁琐的武经七书等传统兵法,张孟诚也打算择优收录。等到孩子们有更牢靠的知识基础,才会再通过原文记载和白话文并列的方式进行教学。

据张孟诚观察,明末这个时期的明军官兵虽然也有些认字的,但是文盲还是占了绝对多数。即使是一些世袭军官,他们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文盲。偶尔有一些认字的,也多半是背一些之乎者也的儒学典籍,与战争毫不相干。

即使找到几位看过一点孙子兵法之类兵书的人,大多也只是会背几句死书。很多时候他们连背诵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人对于兵法里朴素的唯物知识并不重视,反而对于兵书上的迷信糟粕视为兵家秘计。

像是烧香制作神符念咒刀枪不入,练什么避箭法需要注意保持的奇怪习惯,还有就是斩鸡头预测吉凶等等。这些事很多次让张孟诚以为遇上了义和团那样的神棍,而不是护卫大明江山的官军。

当然这也和张孟诚接触的明军军官太少,研究对象的档次太低有关。像张应昌、杜文焕那种武官的等级,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不过这两名明军骁将也是因为身处边地,迫切的军事环境以及自家的一些家学,才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军事素质,并非是靠朝廷的系统培养。而且在见识过他们的一些战斗后,张孟诚认为他们的水准总体上也并没有多高。

没有良好的军事院校批量保质的生产军事人才,明朝也就只能在军事人才的选拨途径上多下功夫。

战场上不时有些骁勇的将士出现,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能应付一些水准有限的敌人。凭借着他们勇武的冲锋,组织度极低的内地叛贼多半难以招架。

虽然明朝的武学并不给力,所以它发挥的功用更多的是保障向朝廷的武举,定期提供大量识字的应试人员。

从这点来看,与明朝武学配套的武举制度,反倒是发挥了军事人才抽选机制应有的作用。一些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大明的国防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在后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武举录取者,就是戚继光这位写下《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的兵家大师。

戚继光作为卫所系统里的世袭武官,他也看不上大明的武学教育。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反而是靠自身努力,才积累起了扎实的军事基础。之后在北京举行的武举会试,他借助自己独到的见识才一鸣惊人,同时为自己未来的四处征战,跨出了比较完美的第一步。

而且不只是戚继光,根据张孟诚对延绥镇和陕西其他边镇武官的了解,有不少知名的武官都是从武举这条路被选拔出来的。所以武举这东西对于明朝的政府和民众来说,确实是一个还算有用的系统。

这也是张孟诚最近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他打算亲身尝试一下这项还在发挥效用的机制。虽然大明的武举不时有作弊现象出现,但是它确实是一条理论上可行的上升门路。而且有武举的激励,山寨学堂里的孩子们也能有更多的动力好好学习知识。

ps:注一:出自《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

注二:这段割舌、断手的处罚记载,出自《图书编》卷八十五的《武职荫袭》。在里面还有具体处罚事例的记载,“府军左卫千户虞让男、虞端吹箫唱曲,将上唇连鼻尖割了。龙江卫指挥伏颙与小旗姚宴保蹴圆,卸了右脚。”


状态提示: 第一百二十四章 张孟诚的教学设想(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