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伟大的巧合(2/3)
是他看不懂,藏经洞里的经文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横跨一千六百年历史,几十个朝代还有无数高僧学者。王道士看不懂这些书,但是他知道,这些书值钱,所以他开始向官方申请经费,来为藏经洞重现修建。
不过到底是为了修建,还是为了经费,就是仁者见仁了。
但是当时的大清政府国力空耗,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事情,所以王道士的‘梦想破灭了’,但是给了王圆箓一个‘藏经洞守门人的职位’,于是王圆箓成为了藏经洞的主人。
守着一个宝藏却不知道如何变现,这是一种巨大的折磨,这种折磨直到被一个叫做斯坦因的西方人。
这时王圆箓已经守着藏经洞七个年月了,这种折磨,就快要把他逼到绝境了,所以当这个教斯坦因的西方人,拿出一块大洋,并且说自己是玄奘传人的时候,王圆箓让斯坦因进了藏经洞。
但是王道士时候为了什么房斯坦因进去的,无人知晓。
王道士是个文盲,没有见识,看不到那道撕裂世界文明的光,但是斯坦因可以,他是学者,是专家,是有着狡猾**诈的商人。
于是斯坦因又花了几个大洋,买走了一车的经卷。王道士手拿着大洋,看着他们搬运经书的时候,不知道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或欢笑,或犹豫?
斯坦因将敦煌藏经洞的经书带回西方,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媳妇都被轰动了,无数学者涌入敦煌,来探索属于华夏远古的神秘,和历史。
无巧不成书,王道士打开藏经洞的前几天,是八国联军联合制裁大清政府,惩治义和团签约的日子,也是铸就了后来《辛丑条约》的契机,让大清割地赔款,4.5亿白银的开始。
《辛丑条约》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可能压倒整个民族自信和信任的稻草。
而在这根稻草压下来的前夕,出现了两件事,甲骨文出土,藏经阁出世。
甲骨文代表是华夏在8500年前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民族在这里生存了最少8500年,未来也依旧是主人。
藏经阁出世证明着华夏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和伟大,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遗迹,能够出土如此庞大的经文史记,来真实的还原1600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历史面貌。
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个可能,但是华夏可以,因为华夏从未消失。
这两样,证明着华夏民族的自信和历史,也预示着,既然祖先可以立足,后人没理由对侵略者卑躬屈膝,我们依旧是主人。
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先祖庇佑,降下神迹来为华夏民族铸立起最后一道堡垒,叫做历史,文化和传承的堡垒。
就算是巧合,那也是伟大的巧合。
但是很可惜,跟甲骨文不同,我们如果想要去对藏经洞里的经书进行研究,可能要去国外了,因为里面的经书,都已经被卖了。
斯坦因是智慧狡诈的商人学者,他博学多识,却不会汉语,所以他有一个翻译,一个叫做蒋孝琬,他是被英吉利聘请的翻译,也是哄骗王道士的真正推手。
斯坦因只是知道这些经书的价值,看不懂内容,但是蒋孝琬可以看懂一部分的汉语文献,这些文献对于华夏历史是如何重要,他一定知道,但是他也没有阻止。
并且协助斯坦因,用30英镑,将几千本经书和佛卷运往西方,仅仅30英镑,就卖了1600年的历史,不知道是时代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哀。
斯坦因在回忆录里详细的记载了他们三个人之间的交易过程,显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
后来又有西方列强的学者来了,扔给王道士或法郎,或英镑,或美元,或欧元,只是数量可能未必比斯坦因更多吧。
一车一车的经书被运往西方,王耀仿佛看到了另外一条‘丝绸之路’,只是这条路上遗落的经书,每一册都带着华夏人的血泪。
根据当地老人的叙述,王道士的行为被当地人知道了,这些底层人民都知道这是贩卖国宝,是卖国,于是自发的对西方侵略者们惊醒了反击,但是锄头和铁锹都是用来种地的,没人能用它打仗,更何况是面对西方侵略者枪炮。
于是这条‘丝绸之路’上,还有着当时敦煌劳动人民的血泪。
从莫高窟,这片沙漠的最高点眺望那条丝绸之路,如果鸣沙山下的战士们,不管是匈奴还是大汉的战士们,他们会不会破土而出?因为悲愤?
据统计,龙国现存敦煌遗书,在籍9803册,英吉利图书馆在籍11297册,法兰西图书馆6072册,前苏联图书馆11050册,东瀛收藏家400余册,全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总共可能会超过几万册,但是已经无法统计了。
这座藏经洞每一册经卷,都是华夏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或许是浪潮中的一点浪花,但是那也是一部分,缺一分,少一寸,都不完整。
而面对这条残缺的华夏历史,王耀能做到的,似乎像着敦煌的荒漠,随风飘扬,迷茫无力。
“你还好吧?”帕里黛碧蓝色的眸子在月光下显得有些幽暗,担心的看着坐在阳台上已经一个小时的王耀。
“啊?”王耀回过神,从那些老人的居所回来之后,王耀就坐在酒店的天台上发呆,已经两个小时了,身子都被大漠的风沙吹的有些僵硬了。
“晚上的阴风很重,容易着凉。”帕里黛柔声笑道。
“您怎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