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常有,而刘关张不常有(1/2)
【原创】作者:乱舞2010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三国成就了刘关张,还是刘关张成就了三国?最后,我的答案是刘关张成就了三国。
借用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话就是:三国常有,而刘关张不常有。
中国上下五千年,国家分裂的时候,可不只有三国时期。
晋后的南北朝: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有宋,齐,梁,陈。唐后的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其实,这些朝代不能说没有拿的出手的人物。寄奴刘裕,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万人敌;南宋名将王镇恶,檀道济,毛主席比较欣赏的梁朝名将陈庆之,北周名将韦孝宽,北齐名将斛律光,屠胡英雄冉闵;五代李克用的十三太保。
然而,说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些人的知名度能及得上刘关张的百分之一么?
我记得我小学时,比较熟知的历史人物,一个就是开封府尹包拯,然后就是刘关张赵诸葛,至于寄奴刘裕,好像要到高中时,才对这个“气吞万里如虎”人物有所印象,其他的什么檀道济,陈庆之,冉闵,十三太保,都是在大学时看课外读物接触到的。
有一种说法,因为有了罗贯中,所以才让刘关张家喻户晓。我记得没错的话,罗贯中应该是明朝人,南北朝和五代都在明朝之前,罗贯中在动笔之时,为何不找那些人,偏偏要找刘关张做为主角?
是他们的武力不足吗?刘裕可是名副其实的万人敌;是他们不够血性吗?冉闵对胡人大开杀戒,杀的羯和匈奴几乎灭族,让我等中华子孙何等扬眉吐气;是当时的局势不够复杂?南北朝十六国,五代十国,局势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可以大书特书的情节,应该不在少数。
然而,罗先生,还是选择了三国。
我们在南北朝,在五代,都闻到了血腥,看到了争伐,亲历了骁勇,只是,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直想要得到,偏偏在那些朝代无法得到,那些朝代,可以定义为几种类型:篡权,无赖,白眼狼,忘恩负义,血腥,纵欲,奢迷,屠戮。
这些,三国里也有,然而,相比三国,那些朝代里,偏偏没有那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物。
而这是中华子孙血液中流淌的一种情结,我称之为“中国式兄弟情义”,中国式兄弟情义,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我认为春秋战国,也是一个充满兄弟情义的时代,那一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士为知己者死”情结,每每想起,心中不由的仍一阵阵热血上涌。
与钱无关,与权无关,与利无关,义之所至,义无反顾,在三国的蜀汉集团,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刘关张赵诸葛为骨干的这样的一个组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组合。刘备一个卖草鞋的,能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图大业,除了自身的领导才能外,和他能组到这样的一个超强的“士为知己者死”阵容,绝对关联。
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刘关张很早就认识,他们应该是在共同讨伐黄巾军起义中结识,并开始互相倚重,虽然没有罗先生描写的桃园三结义,但“恩若兄弟”是有准确记载的。说明他们真的是义气相投,惺惺相惜。
刘备这个人命运比较坎坷,大半生飘泊在外,连他老婆都看不下去了,赵云在救阿斗的时候,糜夫人就说道:“可怜他的父亲半世飘荡,只得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
见赵云一直要让自己上马,自己步行护她杀出重围,她厉声道:“将军岂可无马?”为了不牵累赵云,自己投井而亡。
刘备讨到一个这么申明大义的好老婆,还真是刘备之福啊!糜夫人真的无愧为女中巾帼!他的哥哥糜芳和她相比,就差的太远了。
这应该是公元207年的事了。这是刘备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候,被曹操杀的丢盔弃甲,灰头土脸,丢妻弃子,几乎性命不保。
在这之前的几年,刘备除了感叹一下“髀肉复生”,他的事业还是相对的有些前景的。他的二弟关羽放弃了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匹马回到他的身旁,他的三弟张飞也回来了,而公孙瓒灭亡后,赵云不远千里,投奔而来,更有诸葛孔明,在他力量最薄弱时候,因为“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加入刘备阵营。
诸葛孔明虽然是一个绝对的理智派,然而,也逃不了“中国式兄弟情义”,毕竟,首先,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情感的人,诸葛亮和刘表是亲戚,却不在刘表手下干活,也不北投曹操,也不南渡找哥哥诸葛瑾在东吴谋份差事,偏偏就加入了实力最弱的刘备集团,你不能不说,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没有关系。
孔明虽然聪明,可是,孔明也有弱点,他最大的弱点,就是太义无反顾。刘备去世后,蜀国精锐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很大,他完全可以闭关锁国,采取御敌于外的战略,固守险处,然后,自己在成都找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天天调素琴,阅金经,多好。
二十年后,魏国强大到足够吞灭蜀国时,他已经接近暮年,人生该享受的都享受过了,蜀国的未来,关他鸟事!
可他偏偏就因为要“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