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回到古代做皇帝》

顶点小说网(23dshu.cc)

首页 >> 回到古代做皇帝 () >> 第一百六十二章:风波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3dshu.cc/73050/

第一百六十二章:风波(1/2)

御史中丞李然,此刻也陷入了沉默之中。几日来毫无用处的死劾,已经让许多御使官员打起了退堂鼓。原本就利益使然的御史台,突然好似变得崩塌离析一样,连李然都有点控制不住的感觉。

其余百官,也沉默不语。端着朝笏,好似上面有仕女图一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陆承启端坐在龙椅上,看似不动声色,却把底下百官的神态,一一看在了眼里。每个人的话语,陆承启都琢磨了两遍以上,没办法,他天生对权谋不甚敏感,唯有这样,才能稍稍明了这些官员欲言又止的话语中,隐藏的另外信息。

真道底下这些个官员,是一心为国吗?哪个不是道貌岸然,其实内里私心比任何人都重?每日勾心斗角,算计这个,算计那个,陆承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即便大权在握,一个不察,被他们玩弄鼓掌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户部尚书林镇中站出来说话了,只听他说道:“臣要弹劾御史中丞李然,无端搬弄是非,诋毁国之良臣。众所周知,工部尚书黄锡时黄老大人,乃是两朝元老,一生奉公,兢兢业业,不曾有半点疏漏。在御史中丞的口中,却成了乱臣贼子,不除之后快就好像对不起大顺黎民百姓一样。如此心胸狭隘之人,位居高位,还是最高的言官,实在是大顺朝堂一大污点!”

有了一部尚书撑腰,底下的官员纷纷站起来为黄锡时说话了,无非就是李然太过苛刻,硬生生把一个年逾七十的两朝元老,逼成了重病。工部尚书黄锡时,又是一部尚书,尚且被逼到这个地步,若是一些没有乡党,没有同僚支撑的官员,被御史台盯上了。岂不是每日都暗无天日?不论出于同情还是兔死狐悲的情绪,这些官员纷纷跳了出来,为黄锡时鸣起不平来了。

陆承启一一把这些人的神情,话语都看在。听在了心中,表面却还是没有任何表示。他知道,此刻还不是他拍板定案的时候,幕后黑手还没有浮现出来,李然也不过是被人当枪使的糊涂蛋罢了。自以为风骨铮铮。却不知道自己的作为,严重影响了一个朝廷的正常运转。单单是陆承启这些天,已经压了不少奏折没有批阅了,这都是这场风波,所带来的后遗症。

或有意,或无意,陆承启就想看看,一手创办的内阁制,在他偷懒的时候,会运作得怎么样。事实证明。内阁制还是不错的,毕竟新鲜感还在,这些内阁大臣也算是尽心办事。每日票拟的事情,越来越多,送给陆承启看得奏折越来越少。这些,都足以说明,这是一种进步。

这些个官员,在大庆殿中吵得火热,完全一边倒的形势。李然也知道,他好像捅了马蜂窝了。可他不怕,这些死脑筋的人脑里面,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中庸。

在这里。要扯一扯中庸为何物,并不是现代人以为的,对一件事情,求得一种折中和均衡,不激进亦不保守,不忤逆亦不苟安。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是谓深得国学个味的谋官致富之学和明哲保身之术。后世常调侃别人不懂“中庸”,大意都是怪责他冒进或守成,率真或木讷。总之“中庸”用之于他人身上,难寻出飘扬的味道,甚至成为不懂圆融变通的代名词。笨拙愚钝如陆承启者,一不小心就剑走偏锋,常自嘲乃不谙“中庸”之道。

及重生到了这一世,陆承启读了《中庸》之后,才揣摩出中庸为何物,这是一个在古代很棒的词,被古人追奉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到了宋代之后,这个词才被曲解,慢慢演化成后世我们所说的中庸。其实,中庸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自己既定的目标,不变换自己的主张。就像李然那样,纵然千万人唾骂,一样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思想。只可惜,他坚持错了方向,古时大多有这样的卫道士,他们一生都在以身作则,诠释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这是陆承启自己悟出来的,他认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这是千百年来尊老爱幼,保持心境平和的最高典范。

而第三层意义,则是中庸之道最高的意义,是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李然虽然坚持错了方向,可他恪守中庸之道,不懂变通,也是有来源的。像李然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读死书,认死理,其认定的道理,非常人能劝解。

中庸大体上是好的,但掺杂了政治进去,就变了味了。所以孔子只能做圣人,做不了救世主,也当不了政客,便是这个道理。陆承启没有贬低孔子的意思,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常人哪怕穷尽一生都悟不出的一两个道理,他却悟出了整个中国民族的思想。

儒家思想大体上是好的,陆承启承认,可惜若是一味尊儒,那就失去了儒家的韵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是最受欢迎的,甚至到了汉代,也不受欢迎。要不是天人感应的思想,恐怕汉武帝还不接受儒家,独尊儒术。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兵家乃是生存之道,法

状态提示: 第一百六十二章:风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