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章 荐叔,你是对的。(2/3)
曾奉旨出山海关慰劳守边三军,见多识广。他当然知道了解一个人,得从他所做的事开始。而这个高旭的行事着实与众不同。
他以迎合时势,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名义,创建了同盟会。借着江南反抗剃发令的活动,在一座座化为废墟的死义之城中,同盟会犹如在寸土寸血中滚雪球一样,把无数的仁人志人团结在一起,成为拥有百万会民的a然大物。
而且让刘中藻越来越侧目的是,这个同盟会不像历史上以前的那些诸如红巾教、白莲教这些组织,也不像江南文人发起的诸如复社之类松散的诗社,也不像明末显赫一时的纯粹由官绅抱团而成的东林党,更不像一般的江湖门派,它是有着明确的迎合时势的政治纲领,有着以缔造一个青天白日的朗朗乾坤理想的中华旗,有着宣传会义纲领的报刊中华报,有着一支所向披靡、捷报频传的会武力量同盟军,甚至有一部犹如《大明律》一般的《同盟宪章》,有日趋严密的组织机构,还有独特的施政纲领《行政简要》,以及包括了农工士商各个阶层的全民xing会员覆盖。
这个同盟会在刘中藻的眼里,已完全等同了一个小朝廷的xing质。而且,同盟会的会务员执政体系已经在江南光复区的苏、松、常三府推广。
这高旭的政治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除了政治上的同盟会之外,这高旭又拥有了华商会的控股权。华商会作为一个纯经济组织,自从高旭鼎定了闽海局势之后,华商会就替代了福建郑氏家族在东南海的垄断地位,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又为同盟会奠定了厚实的发展基金。在同盟会的江南控制区,为了战后的生产恢复,同盟会免税三年的政策,更是博取了民心。相比起来,无论是绍武朝廷,还是永历朝廷,初建之时,没有钱饷来源,只有大肆搜刮民间,引得怨声载道。
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聚集了危时救亡形势下的人心,华商会的重商主义又取得了海商阶层的积极支持,为同盟会解决了建设、战争资金,而会武力量同盟军的连番大捷,又更为高旭取得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声望。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刘中藻的眼里,这已经不仅仅是乱世造英雄这么简单,因为这个高旭已经有了成为天下英雄共主的潜质。
如果高旭要抛弃大明正统这面旗帜,悍然自主,谁又能阻止了他?
这朱明王朝早已成了明日黄花,那些代表大明正统的藩王也个个担当不起中兴大任,这又能怨得了谁?
而且执念于大明正统的只是有限的士大夫阶层。对于百姓来说,谁能悍卫他们的发冠尊严,就奉谁为主。同盟会则是得到了农工士商的全民xing阶层支持。对于新兴的同盟会来说,这些传统的腐朽的士大夫阶层,只不过是鸡肋而已。因为同盟会废除八股文、创建新学的措施,本来已触动了这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而且在同盟会的执政机构中,吸收了自古历来被视为贱民的商人阶层,本来就引起了士绅阶层中腐朽力量的强烈不满。
但在士绅阶层中,绝大部分的腐朽力量都已屈膝降清了,这批人在同盟会的中华报上作为汉jian典型日日声讨鞭挞;其中执念于大明正统的,他们投奔日渐没落的南明政权搞内哄;而其中能正视现实,开明积极的,比如沈廷扬、刘中藻为代表的旧式官绅,则是投身同盟会这股朝阳力量,走上实实在在的救亡之路。
当然,刘中藻之所以支持同盟会事业,他一直是被动式的。
要是刘中藻没有身在崇明作为隆武朝江南观察使的经历,没有经过崇明岛这个同盟会大本营的潜移默化,从起初的排斥,疑huo,再到接受,加盟,这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让他明白的是,能真正要救民于水火的,能真正担负起中兴大任的,非这个高旭莫属。
对于刘中藻这个决择,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的。
在三月底,江南同盟军全境恢复了苏州、常州、嘉兴三府的捷报传到福州时,刘中藻就以良禽择木而栖为由,语重心长地劝说张肯堂、路振飞、曾樱这些隆武重臣投身同盟会事业。但这些人是旧式官绅的代表,拥护大明正统的坚定支持者,对于刘中藻这拥立高旭的决定并不支持。
当时,刘中藻只有道“诸位同僚,去崇明看看吧,去看看同盟广场上的英雄记念碑,去看看江南民众的人心向背,去看看废除了八股文的同盟公塾,去看看那崇明侯高旭切切实实做过的一些事。然后,再去广东看看桂、唐二藩他们在干些什么,回来之后,你们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刘中藻知道,作为同盟会活动的核心大本营,崇明岛就像个大染缸,也如同一个大火炉,任何身怀天下兴亡安危的人投身其中,最终会被那种朝气蓬勃的救亡思想所感染,所同化。
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四月初,张肯堂、路振飞、曾樱为首的十几个隆武朝臣,在刘中藻的建议下亲自去崇明考察,他们得到了沈廷扬的热情款待,三个月后,也就是七月底的时候,当他们回到福州的时候,福建已经全境光复了。
“诸位,有所感想?”
当刘中藻迎接张肯堂等人的时候,笑着问道时,张肯堂只是感慨万千,一时语塞,良久之后,张肯堂才道“荐叔,你是对的。”
(注刘中藻,字荐叔,号迥山。)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