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魂断飞泉(3)(2/3)
手中的判官笔缓缓提至胸前,却是如挽千钧般沉重。山谷中回音不绝入耳,更增其威。两大绝世高手隔瀑对峙,稍触即发,一时天地俱静,仿佛连急湍的瀑布亦停滞下来,化为晶莹剔透的纸张。
忽听龙判官朗声长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掌中判官笔凌空虚点,一道劲力冲涌而至,将瀑布划开,一滴水珠脱瀑而出,直袭向明将军的右目,正是“遂”字起笔的第一点。这是龙判官集十成功力的一击,水滴受他劲力催发,快如鬼魅,眨眼即至。
这一点堂堂正正,力透笔尖,起笔藏,落笔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颇合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笔意,行得是正楷之书,却又隐含判官笔法中的点、挑之技,乃是将书法与武功完美结合的一笔。
乍见龙判官出手,明将军眼瞳中闪过一丝狂热。对于一生嗜武的他来说,这一刻已不再是单纯为生死而战,而是对于武道的一次全新理解,一次突破的超越。
明将军右掌疾扬,射出一记指风,端然迎向那迅捷飞行中的水滴。“劈啪”一声轻微的爆响,水滴在空中碎裂成万千,旋即被流转神功化为水汽,消散不见,日光映照下,幻起一抹绚彩。
毕竟龙判官距离水瀑有十步之遥,虽将功力提至最高,但水滴飞至明将军面前已有所损耗。这一击,在内力相较上可谓是半斤八两,难分伯仲。
龙判官笔下一折一弯,第二式“走之旁”已然发出,这一式却是狂草之书,笔势牵连相通一气呵成,一条细细的白浪由瀑中弹出,直往明将军颈边圈来,宛如种下一道神秘的画符。这不是草书大家柳公权瘦劲露骨的笔意,而是怀素大师奔放流畅的醉草,癫狂张扬,更暗合判官笔法中勾、圈、拂、截四字诀。
明将军五指箕张,中指、无名指、小指连挑,看似三指齐发,指间劲力却是有正有奇,刚柔相济。中指的刚力将白浪大部分劲力卸下,无名指勾起绵柔之力,使白浪放缓速度,小指连刺出几篷指风,发出燥热劲力,水汽弥漫之中,白浪越飞越慢,渐渐萎缩,最终化为无形。
龙判官的第三式又是一点,但这一次却非正楷,而是秦隶,平直方正,看似一点,笔锋中却带有转折,包含着判官笔法中的插、拈两诀,水滴如箭般射向明将军左肋……
这一记水滴来得极快,前一道白浪尚未完全化开,便已从水雾里直透而出。明将军右掌疾合,凌空将水滴握于掌中,那一瞬间,他的右掌如同涨大了数寸,水滴在掌心中无形地消散,不露一丝外泄的水汽。
电光石火间,龙判官已毫不间断地发出连环三击,每一招都是合书法与武功为一体的神技绝学;明将军稳立原地不动,仅凭右掌肉眼难辨的数度变化,就将三式从容化解。
龙判官招如闪电,转眼间已将八字写完。随着他口中长吟不休,余下的招法倾泻而出:“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唯像,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这是战国时期屈原之名篇《天问》,乃是屈原对天地、对自然、对人生等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被后人誉为“万古至奇之作”。想不到竟被龙判官化为武功之中,那一中的机理,更杂以各式书法,不但隶、篆、楷、草、行诸类俱备,其中还包括着甲骨、石刻等上古体,笔画里隐隐还夹杂了金、梵、西域各国等失传已久的笔意。
《天问》中曾出现许多“之”字,但在龙判官的笔下,每一个“之”皆不相同,各有巧妙。而他的武功亦早脱出判官笔法的局限,不但将长刀的挂劈、宝剑的刺挑、重矛的挥按、战斧的推砍尽数合为一体,也隐含着各式独门兵刃的诀法,甚至还包括鹰爪功等空手武技中的缠、捻、撕、抓之术。
当年龙判官与北雪一战落败,又经宁徊风叛变内讧之祸,软禁于地藏宫中独居数年,其间静心冥想,苦思求变。大凡这等成名人物,经历过荣华富贵,风光无比,一旦受挫,或是一蹶不振,从此碌碌无为,浑噩残生;或是奋发图强,以备东山再起。龙判官能名列六大邪道宗师岂是侥幸,不但没有被一时的困难击倒,反而在那几年中卧薪尝胆,遇挫之余终于全面超越自身武学的局限,由“还梦”踏入“天问”,创下这一套独门武功,集书法与武道之大成,可谓是武林中不可多见的一门奇功异术。
而龙判官也因此心性大改,不再是当年那个刚愎自用、独善其身的擒天堡霸主,而变得心计深沉,不露喜怒。所以他不但能重新与昔日仇敌宁徊风合作无间,也能让他自食苦果,丧命于飞泉崖下。
世事之多变实难揣测,一饮一啄皆有因果,焉知福祸?
正是因为数年前擒天堡事变令龙判官声望大跌,几乎从六大宗师中除名,他才处心积虑加入“刺明计划”,直至今日设下飞泉崖之局,要用击败明将军的方式宣布重新回归江湖的最顶端。
飞泉崖边,劲气横逸。明将军与龙判官远离十余步,隔瀑而战,一时狭窄的索桥之上水汽弥漫,如云遮雾绕于群山之间。若有旁人从远处观看,再听到放声长吟之句,定会误认为是两位得道之士凌空虚渡,羽化成仙,何曾想这竟是一场武林中旷世难逢的生死之战。
当世两大绝顶高手的相较,果然是不落窠臼、别出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