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天下震动(续)(1/2)
直到刘裕夺下寿春,刘表对刘裕起了忌惮之心,这才让文聘和黄忠不再攻城。所谓实力是平等的前提,说的大概就是这情况吧。
但竟然如此,刘表也没有撤兵。本来他是打算撤兵的,但被手底下的人一劝,觉得还是等袁术和刘裕分出胜负再说。假如刘裕抵不住袁术的反攻,那他不介意吞了一大块淮南之地。当然,即使刘裕胜了,说不定也实力大损。那样的话,说不定他也能得到些好处。
相比刘表的优柔寡断,周瑜要果敢许多当他听闻刘裕攻下寿春的消息,当机立断命令撤兵。当时周泰不太情愿,问周瑜,如此大好情景,为何要撤兵。周瑜没有回答他,只是高深一笑,眼睛看向阳泉方向。
事实上,周瑜并不惧怕刘裕,之所以撤的如此果断,一来预料到刘裕的不简单,即使攻下庐江,恐怕也不好守。二来嘛,自然因为江东的事。说实话,周瑜不是很放心孙策,孙策勇则勇矣,可不够稳重。当然,他不可能完全撤出庐江,他可是留下后招,等待日后卷土重来。
不说这些人的反应,且说另一些人的反应,比如刘晔。
刘晔这次确实震惊了,他知道刘裕的目标是淮南,也知道徐庶的不凡,可仍然不敢相信刘裕会直接拿下寿春。其实,这不是刘晔他们这些人想不出这一招,而是他们不了解刘裕的实力,所以才会被震惊。
震惊之后,他便陷入沉思之中。他心中有些动摇,不再觉得刘裕一事无成,得意不了多久。实际上,刘晔并非不在意他的身份,说到底他也是汉室宗亲。而且他从小也受那种教育,对汉室还是有感情的。只是他是个冷静的人,很理智,不会凭感情行事。
正是因此,历史上他才投靠了曹操,把对汉室的感情压在心底,直到遗忘。但现在不同,刘裕虽然变相囚禁了他,但那不过是重视他的表现。如果是其他人可能看不出来,但他这种智士又如何看不出来?
而且相比刘裕,曹操可没有这么重视他,确切的说曹操压根不知道他。因此,深思熟虑之后,他不在那么排斥刘裕。但他也没打算立即就投靠刘裕,那样子太过狼狈,仿佛势利之人一样。而且,他还要考察一下刘裕,看看刘裕是不是真的值得他投靠。
事实上,考虑投靠刘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单是淮南和荆州就很有一批,比如淮南名士鲁肃。
鲁肃,这可是三国大人才啊!
可能一部《三国演义》,让很多人误会了鲁肃,认为鲁肃不过是个没脾气的老实人。但实际上呢,鲁肃真的这么不堪吗?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从这份史书记载的资料,就可以看出鲁肃的不凡,所谓老实人一说根本站不住脚。其中他为孙权做的战略规划,更是极为不凡,可能大家不知道他的规划,但一定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他的规划,跟隆中对很是相似,且比隆中对早出来。
除此之外,他也是促使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可以不客气的说,他是不可或缺的那个人。没有他,三国指不定是什么样子。
有意思的是,据史书记载他和周瑜是好友,但周瑜投靠孙策,他却不愿意投靠孙策。一来想是知道有周瑜,他不可能成为首席军师;二来更是因为他和周瑜是好友,这才不愿低周瑜一等。当然,主要还是他觉得孙策这人不值得效力。后来他投靠孙权,就是看中孙权的为人。而且那时候孙权虽然倚仗周瑜,但却疏远周瑜。
而现在孙权还没起来,可他又迫切想出头,不愿自己的好友出人头地,而他还默默无闻。大概正是如此,历史上他还是投靠了孙策吧。不过现在他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刘裕,而且在他看来刘裕要比孙策要沉稳的多。除此之外,他觉得刘裕现在需要一个淮南的人才,而他恰好是那个人选。
种种原因之下,鲁肃才下定决心投靠刘裕。但他要投靠刘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投靠的,而是准备直接上达天听,被刘裕看中。为此,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就待时机成熟实施了。
考虑投靠刘裕的人不少,但真的下定决心的不多,盖因他们都没有那个魄力。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刘裕现在的局面并不是很好,可能随时就被人翻盘了。
当然,下定决心搏一搏的人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大才,比如上面说的鲁肃,再比如另一个人——甘宁甘兴霸!
此人暂不多说,只说刘裕三番五次给他送信,言语诚恳的请他来助自己。说实话,刘裕第二封寄来的时候,他便已经感激涕零,有抱效之心。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很少受人重视,当初刘表不用他,把他给黄祖。而黄祖也不用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