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御前会议(1/2)
孙堪频频点头,断言道,“陛下,王景深思熟虑,吾以为可也!”
伏恭则欢欣地道,“陛下,治水非一日之功,朝廷需合力以对。司空府将协调人力,助王景查勘、计算、筹划,朝野一心,或用几年,水患定能更治矣!”
“尚书台众卿以为如何?”汉明帝又掉头问众台阁官员。
众人各表意见,绝大多数都表示赞同,仅有谒者仆射耿秉发表了不同意见:“陛下,两害相权,臣以为,中国之患不在水,而在匈奴。水患伤民,可匈奴之患却可动摇吾大汉国本。水要治,然边警一刻也不能松缓哪!”
耿秉字伯初,体魄魁梧,腰带八围。他是建威大将军耿弇的侄子,已故大司农耿国长子,是朝廷著名军事战略家和最激进的主战派。
等耿秉把话说完,汉明帝点点头,叹口气道,“善之善之,谒者所言,正余寝食难安之事也。然两害相权取其重,众卿所言,正合朕意!”
说着,皇帝在御书房内来回蹁着步,又走到御案后拿出几卷书简。起舞电子书众人闻言,却都为之一凛。这并不是朝堂上的早晚朝会,皇帝却以“朕”自称,可见他对此次接见的重视。这是正式接见,并直接制定重大国策了。虽然是在御书房,却不是君臣聊天这么简单。
“王景君,朕赐汝《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和衣帛钱物,以王吴为助手,即日起治理河、汴。尚书台按朕旨意,代为书诏。司徒府、司空府调动中枢,筹备钱粮,等王卿勘查完毕、妥为筹划后,尽启沿途民力,协力治水!”
说着,皇帝起身,朗声说道:
“众君切记,治水乃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关系国家安危。此次朝廷决心治黄水汴渠,朕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眼前不得淹死一人,此后八百年甚至一千年,河水要无改道之忧,黎民无受改道之患!”
此言一出,御书房内举座震惊。
大灾之年不得饿死一人,河水要千年无改道之虞!
如此豪言壮语,令两位宰辅、尚书和谒者、仆射们、郎官们都震惊得没人敢说话。明知皇上话过头了些,但他们还是很受感动,皇上这是在传达一个决心、一个态度,一个执政理念。与先皇建武大帝一样,当今圣上是一个忧国爱民的好皇上啊!
汉明帝可不管臣僚们会怎么想,他说完,又掷下手中朱笔,朗声道,“命各州郡修复、创建水利设施,如当年西门豹所分之漳水,速建支渠以溉田。命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郡,修缮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
皇上这是要举倾国之力,彻底根治水患啊!
此次御书房会议后,朝廷各衙门都迅速行动起来,东汉初年影响后世近二千年的治黄工程,正式动工了!
王景身负皇命,不敢怠慢。他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沿黄水故道,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修筑黄河堤防一千多里,彻底更除黄水泛滥。又对汴渠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到了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夏,浩大的治水工程整整进行了八年,才终于全部完工。八年之间,汉帝国为治河耗资整整花费了数百亿钱。
这次治水非常成功,此后九百多年,黄河果真没有改道,决溢次数也不多。汉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黄河、汴渠大堤巡视,欣喜之余,按前汉制度恢复河防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治水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sān_jí直接被拜为侍御史,食俸两千石。
当然,这是后话,这里先提前说明,后文不再表。
夜已渐深,宫门内外,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汉明帝正在南宫章德殿御书房内指点江山的时候,五陵原庶民班超仍跪在朱雀门外的丹阙之下。
几名侍卫身姿挺拔,从朱雀门阙楼一字排开,威严整肃。
此时的班超,心中忧虑的仅是兄长班固的冤屈,他根本就不知道御书房内君臣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正召开着足以改变着帝国历史进程的御前会议。
他更不可能知道的是,此时的汉明帝,在登基五年来最严峻的天灾面前,正用手中朱笔,重新描绘着先帝建武大帝留下的大汉帝国秀美江山和万里社稷。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言不虚。
当天晚上的这次御书房会议,君臣刚刚做出治理河汴这一重大国策,王景前脚退下,陇右、山东(注:太行山以东各州郡县)五百里加急奏折又纷纷来了,紧接着东平王刘苍也用六百里加急呈上奏折。
报急奏章堆满案头,汉明帝一一阅读,不时批阅!
就在这时,马后亲自带着夕阳等宫女,送来了煮饼(注:类似于今手工面条、面皮)。一人一玉碗,平常每碗内都会有鸡卵(注:即鸡蛋),此刻每个碗内仅飘着几根诱人的绿油油青菜叶。
君臣吃完,众臣谢一声马后,继续挑灯夜战。
真是祸不单行,中原河水、汴水尽皆泛滥,山东和陇右,在帝国的一东一西,又相继大旱。这没有什么议的,面对严峻的帝国形势,汉明帝铁青着脸,朗声下旨,“尚书台代朕起诏,命山东、陇右各州府郡县,明日起开仓放粮济民。各州郡县凡饿死民一人者免官,凡瘟病猖獗者由二千石曹拘至京师严办!”
顿了一下,心念万民的汉明帝又含着泪说,“众卿连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