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出风头(2/2)
,这些少年脸色发青,表情十分难看。而坐在另一侧的,是五六个异乡人,这些人年纪都不大。而他们的身后,有抱着不同乐器的美貌婢仆,也有穿着儒服的寒门学子,林林总总,初初一看还真有不少人。
这些异乡人嘲笑够了后,一个唇薄而美貌的,做乐伎打扮的女子娇笑着站了起来,她手里抱着一面古筝,朝着众人福了福后,脆脆软软地说道:“呀,我也请荆县的郎君们指教一曲如何?”
哄笑声再起,哇哇叫好,拍着大腿狂笑声中,那少女盈盈坐好,素手一抚,筝声渐起。
筝声洋洋而出,不过几息,便有一少年拊掌大叫,“各位荆县的才子们,我家这个乐伎筝弹得如何?”
庄十三等荆县的少年们,平素能写几篇诗赋已经很了不起了,又哪里能像那些世家子一样,养得起乐伎,并成年累月浸淫其中?因此,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无一人能够回答。
一时之间,只有那些异乡人的哈哈大笑在传荡,只有那筝声阵阵飘来,被他们针对的人,却一个个脸色铁青双唇紧闭。
姬姒看到这里,眸光闪了闪后,只见她声音压了压,以一种清亮的,有点沙有点冷的少年腔调突然开了口,“《青山谣》这支筝曲,讲究的是以舒缓优美之手法,道尽夕阳映照青山万里的美景……你家女伎在短短不到半刻钟的弹奏中,为了追求华丽,共添了二次颤音,一次滑音。明明是大逍遥大自在的出世之曲,却成了浮华喧闹之乐,当真愧对卢公也!”
这话一出,楼上嘻笑的众人便是一呆。
那个鼓筝的少女脸刷地涨红,她眼中噙着泪,委屈地朝着几个小郎看去,可那几个小郎,于乐器一道,原本也是擅长的,他们岂能不知,那人说的话句句都是真理?
众异乡人目瞪口呆,哑然失声中,庄十三和郑况等人却像终于出了一口恶气一样,放声大笑起来。
庄十三更是站了起来,他扯着嗓子高兴地叫道:“这位贤良,既然来了何不聚一聚?”这时的他,虽是觉得那声音有点耳熟,可激动之下却也无暇多想。
岂料,那清亮微冷的声音却是回道:“没有那个必要。”只听那少年声音一提,喝叫起来,“尔等不是说我荆县无人吗?再来!”
这却是挑战了!
众异乡人闻言冷笑起来,一人朝着一个年长儒生瞟了眼。
那儒生站了出来,他知道主家的意思,这不露面的少年光听声音便知年少,既然年纪还小,那就一切好说了。
咳嗽一声后,儒生抚着长须,缓缓说道:“乐器之道某不在行,既然小郎如此了得,那在下想请教小郎一个儒家的问题,《礼记·祭义》云:"如欲色然。”这句经义,郑公玄是如何注释,王公肃又是如何注释的?”
儒生这话一出,众少年都大眼瞪起小眼来,不说这个时代儒学地位已然没落,学者日少,便是有名的儒生,怕也不能读尽天下经义吧?这人开口便向一个少年询问东汉末年大儒郑玄和王肃对《礼记》中某一句话的注释,已可以算得上偏颇和为难了。
岂料,就在那儒生的问话声落下后,那清亮微冷的少年声再次传来,“郑注日:"如欲色者,以时人于色厚假以喻之。"而王肃《圣证论》则说:"如欲见父母之颜色,郑何得比父母于女色?"”
万万没有想到少年居然真答出来了,那儒生一时目瞪口呆。
而郑况庄十三等人,再次发出了一阵狂笑声和欢呼声。他们实在太得意太快乐了,尤其是看到刚才还不可一世的几个世族少年那难看的脸色时,那种快乐更是加了倍,如郑况,已经吹起口哨来了。
众人的笑声稍歇,楼梯处那清冷的少年声又起,“说起弹筝鼓瑟,在下也学过一二月,不知可否向诸君请教一二?”
清亮冰冷的讥讽声中,一个身着宝蓝色长袍,如玉如画的少年,负着双手,缓缓从楼梯间走了上来。(娇无双》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