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鸦三(1/2)
涂鸦(三)
高中没有美术课,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我认为,在学生时代,能把想到的、看到的、有兴趣的景物,甚至是幻想、缪想画下来;把画出来的景物写出来,把写的景物画出来;对于开发脑筋,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大有好处!这只是我老朽的拙见。
在高中阶段,我的涂鸦内容主要是:课文上新知识令人向往的景物;脑袋里经常萦绕的奇思怪想;装饰性花边图案(画书签);临摹自己感兴趣的课本以及课外书的插图;自然风光(放假的时候)等等。使用的绘画工具主要是钢笔、铅笔、毛笔、也用水彩笔或蜡笔。绘画的水平达到了不敢报考美术学院的程度!
画了又画的图画,是在蓝色大海中的一条喷水的红色鲸鱼。整个画面是碧蓝色,间或画几条绿色、白色波浪。红色鲸鱼上半身露出水面,半张着巨口的硕大鲸鱼头占据鲸鱼整体的一半,口中是上下两排锯齿形的白色牙齿,下排牙齿在水面之下,上排牙齿在水面之上;鱼头中部顶端喷出白色蘑菇形水柱;月牙铲形的鲸鱼尾,高高地翘起。鲸鱼身下的海水中画了几条红色暗影,以凸显海水的清澈。为什么我总是画一幅基本没有太大差别的海中鲸鱼的画面,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同样,每当拿起毛笔,总是喜欢在白纸上勾画出这样一幅画面:白纸是无垠的水面,在水面上,是由近而远,由大变小,一块块高出水面的、扁平的、不规则的石块,直到水面的尽头。有时,把突出水面的石块排成笔直的一列;有时,弯弯曲曲,蛇形分布;有时,大大小小,画满水面,犹如满天星斗。无论哪种画法,石块之间没有相互接触、连在一起的;一块石头与另一块石头之间的距离,好像没有跳远的基本功,从这块石头就无法蹦到临近的石头之上那么远。
高中二年级时的元旦,班里办墙报,钢笔书法小楷、绘画、诗词、杂文都可以作为墙报征文形式。孟庆之用专用图画纸临摹一幅任弼时铅笔画,受到同学们的热评。一个同学:“你从哪里弄到这么高级的图画纸?”“我哥哥去哈尔滨开会买的。”“这幅任弼时铅笔画临摹的真像。”“孟庆之有素描基础。”“没有高级图画纸,就画不出来。”“胡说!你画一个让大家看看。”
我用水彩临摹一幅杨靖宇的画像,是唯一一张彩色作品。同学们看过之后,并没有如对待孟庆之的铅笔画那样引起热论。有一股不以为然的气氛;好像在墙报上有一张我的色彩画不足为奇,是很正常、理所当然的事情。
晚自习之前,几个同学围着我的书桌,议论我刚刚画完的画。
一个同学:“你是不是老是做这个又有水、又有石头的梦?”
“不是。我经常梦见从我们村日本医院的大烟筒上掉下来。”
“那是你在长个。”
“你什么时候看见过鲸鱼是红色的?”
“红色的鲸鱼!什么色的鲸鱼也没见过;我看到的最宽广的水面就是兴凯湖;如果看一看大海里游走着巨大的鲸鱼的景象该有多好啊。”
“是不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里讲过?”
“我看过的童话里没有。”
孟庆之:“这叫‘第六感’。”
“什么第六感?”
“就是除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皮肉感触到的,又会有感知,就是第六感。”
“那是《人体生理解剖学》上讲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外的感觉。我听到过‘达尔文’老师说是‘心觉’。”
“是不是潜意识?”
“什么潜意识?”
“我告诉你们,第六感、潜意识、心觉都是‘意识’,只是不是口、鼻、耳、眼、舌五官的直接感受而已。‘潜’什么意思?就是没有显露,隐蔽。所以潜意识或是心觉就是没有客观刺激而产生的潜伏在心里的意识。这是人的特殊的功能。潜意识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出现。”于佩涛好像回答老师提问一样说道。
“我知道!睡觉做梦,得了精神病,跳大神的、吃斋念佛的和不省人事的都有第六感,都会有潜意识出现。”一个同学抢着说。
“啊呀!你是不是大白天老做梦呀?再不就是这里有问题!”一个同学指着我的脑袋,开玩笑说道。
“我们不是心里学家,别把问题搞得那么高深奥秘。问我你,你爷爷的爷爷……是不是在大海里看见过红色的鲸鱼?”一个同学对我说。
“我爷爷没等我出生就死了,爷爷的爷爷见没见过鲸鱼,也没法告诉我。”
一个同学:“老师来了!”同学们散去,回到自己的座位。
后来,孟庆之跟我开玩笑,“第六感也是一种预感,你的潜意识里有先见之明,大概几千年、几万年之后,大海里会出现红色的鲸鱼!”
夏季,星期天,一个人信马由缰溜达到铁道北,看见一个烧砖的窑地。窑地上摞满了一排排待烧的砖坯;我下意识地查了起来:一、二、三、四……二十几层。望着从地面上一层一层码起来的砖坯,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念头:若是有这么多高楼大厦该有多好啊!
晚自习的时候,我拿着毛笔,在一张白纸上横着画一排山峰,斜着画了一条河;把在报刊上看过、印象深刻的美洲大城市的数十节高的高楼画到山峰的前后、河流的两旁。我的同桌看了后说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