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法天命(1/2)
修行者从有到无、到无无,如何才能臻达修行的大境界?
概括道门思想,可归结于一个字“无”。
道门讲究化繁为简,最简单的就是“无”。通过太上老君之口,人们熟知了道家“无为”的思想,并倡导在日常生活中要少私寡欲、绝圣弃智。
想要达到这一层“无为”的意境,终归要通过“有”的思想去修炼,道门称之为借假修真。
道门的核心思想源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其中心要旨在于“道法自然”。
因此,太上老君强调众人在生活中要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具体可做到“去甚,去奢,去泰”。
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效法天地之道,从自然万物的运行法则中参悟为人处事的道理。
太上老君又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此,太上老君讲无为和自然,其具体的应用法则便是“不争”。以更加平和且宽容的态度去处事,不与人争、也不与己争,能够把生活中所有的际遇都看成是一场历炼,对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安之若素,那么此人便可谓得道之人。
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不为了世事而扭曲自我的意志,也不会因为自身的执念而对世界充满了怨恨。
真正有道的人,一定是一个平和的人。
为了准确描述有道之人的状态,太上老君用水为之做了比喻。其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之所以能够“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于它能够处下且不争。
面对一路上纷繁复杂的遭遇,水从不因高山的阻隔而改变了最终的方向,也不会因为沿途的染着而改变了内心的颜色。
在道门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之物。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而人生之道,也莫过于此。
太上老君认为,至高的品性应该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保持这一份胸襟的前提,在于“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便是臻达自然之道。
人们惯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来形容圣人面对世间荣华富贵而不动摇的姿态,其何以能至此者?答案唯“清静”二字。
太上老君讲“虚其心,实其腹”,是在告诫人们不断地去清空内心中对他人、对世界保持的成见,以清白的心底去返照自我,从而实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大境界。
如果能够按照以上顺序去修行自我,便可帮助人们从红尘之中超越出来,实现了从有到无的过程。
但道门讲的“无为”又不仅仅是无,更是无无。
因为澄心去欲以达无,这本身也是有,是一种yù_wàng的体现。
只有实现了无无,即不再需要主动地息心涤虑,而是所有的不争、清静等德行是一种本性自然的情志表达。
当剥除了太多的人为与刻意,最后留下的便是复归于朴的纯真。
太上老君一次次告诉人们要去学习婴儿的状态,因为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发于本然,没有名和利的交锋,更不存在使心用心的机巧。
能做到这一步,也才能明白水德的含义。其之所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于万物莫能与之争,在于与万物无事可争。
心本淡然,一切皆是过往烟云。
在巍峨的道观大殿中,一位少年龙禾正对着祖师敬香祷告。
他把三炷香插入香炉,低声祈祷道:“愿祖师保佑我入职科举成功,加官进爵,报国还乡。”说完又跪拜几次,这才起身离开。
祖师看着下面的少年笑而不语,身旁的侍者问道:“祖师,这个少年十分虔敬,发的又是善愿,你为何不应?”
祖师却是一笑,缓缓道:“还差了一炷香。”
“差了一炷?”侍者看看香炉中兀自袅袅的三炷檀香,百思不解。
转眼过了十年,青涩的少年龙禾已成长为俊朗青年,英姿勃发。
当年的入职他虽然并未得中,但是转而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员武将,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
这次回乡,乃是特地回来办喜事的。
青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三炷檀香,恭敬跪拜道:“愿祖师保佑下官结善姻缘,妻子贤惠,夫妇和睦。”说着又重重磕了几个响头。
侍者见到这一幕感慨良多,扭头却看到祖师依然是笑而不语,不由说道:“祖师,你为何又不应他?”
祖师笑道:“还是差一炷香。”
转眼又过十年,青年人龙禾已步入中年,他再次走进道观大殿的时候,额头上已经隐约现出几道皱纹。
由于受到妻子家族的牵连,昔日威风凛凛的将军,此时已经被贬黜为地方小吏,郁郁而不得志。
人到中年的他敬香磕头,低声祷告,祈祷自己的儿女能够发奋读书,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侍者看看他,又看看笑而不语的祖师,心中叹道:“到底还是差了一炷香。”
又过了十年,曾经的中年人龙禾已是渐生华发步入老年。
此时的他早已解甲归田,安居乡野,再也没有从前的宏愿。
老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三炷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