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中国甜头】(1/2)
1915年6—8月,对俄国来说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欧洲东线战场上,德军从西线抽调精锐预备队到东线,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指挥下,发动连续的夏季攻势,把俄军彻底赶出(俄属)波兰和加里西亚。几百万俄军的大撤退差一点演变为大崩溃。自此,俄国人的欧洲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了。
在欧洲土耳其战线上,英法联军的加里波第登陆行动受困,几十万英法在海岸苦苦挣扎。协约军队打通黑海海峡运输线、就近补给俄国的战略计划随着时间的消逝和联军官兵的伤亡累积,渐渐的化作无形。
在远东,得益于日俄密约的存在和协约国框架,俄国为了弥补1914年8月到1915年6月的400万兵员消耗(阵亡、失踪、被俘、受伤),在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先后抽调兵力组建西伯利亚第一、第二、第三军,驰援欧洲战场。谁曾想,正在积极谋求加入协约,与日本刚刚结束军事冲突的中国,在外蒙古问题上抱持了有史以来最为强硬的态度。停止恰克图会谈,骑兵师进驻,在内蒙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俄国人不得不做出有史以来最大的对华让步。
如此大背景之下,俄国驻华武官福多诺夫上校根本就无心担任“观阅”和“蓝军”的使命,也没兴趣与各国武官研讨战术问题。
彼得格勒(圣彼得堡,此时俄国人认为圣彼得堡之名有德国味道,遂改成最俄罗斯化的格勒)指示上校,在业已对华作出让步的当前,驻华武官应积极配合协约之英、法,在协约框架下遏制中国人、日本人膨胀的野心。
就日俄密约来说,这是一个彻底“退步”的指示。
彼得格勒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日俄密约》建立在日本占据满洲,俄国占据外蒙的利益合作基础上。如今俄国暂时失去对外蒙的影响和控制,密约形成的一半主体意志发生改变,密约也就因此失效。俄国对日本在满洲的权益,没有支持的义务。
彼得格勒的思维方式很复杂,就俄罗斯帝国在远东的利益而言,不希望在出现强大的日本之后再出现强大的中国。日本寺内正毅政府正在对中国表示出善意,那对俄国是不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后一小步,把日本人的满洲问题凸显出来,最好是激起中国和日本再度交恶。
以上种种都要求驻华武官“低调行事”,福多诺夫上校本身也不擅长与战术研究,对中国重炮兵在万米距离上不经试射的火力急袭覆盖战法,懒得动脑子去想。
俄国如此,法国也好不了多少。
趁着德军最精锐的预备队调往东线,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在西线也发起了一系列的春季、夏季攻势,结果是在德军的阵地前碰得头破血流,连稍微调整西线态势的小小的目的也无法达成。严重的伤亡是火炮、机枪、毒气运用于战争的结果,也是法军贯彻“十七号命令”规定的呆板进攻战术思想的结果。此时的法国已经觉出人力资源的紧张了,接受了中国政府财政总长梁士诒“利用华工”的建议,交换条件是对“赴法勤工俭学”给以帮助。
招募华工的具体事宜正在谈判中,而白利索中校却在白云鄂博的弹坑边发现了更多可资法国利用的力量——中国陆军!
相对俄国、法国的疲态,1915年夏、秋之交的英国却刚刚完成经济和工业的战时转型,开始在各殖民地动员兵力,进入最佳的战争状态之中。如此,英国本土军团和远征军都可以指望得到大量的兵员补充和武器配备。看到自身具有的强大战争潜力后,英国政府对利用中国劳动力的建议不屑一顾,更加的想把大英帝国远东利益在协约国框架内加以强化。拉中国进协约,不是要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少量精锐陆军,而是要一个更友好、更开发的开放市场。
大英帝国是世界秩序的建造者,习惯于享受制定秩序带来的红利,正在调动力量对付挑战秩序的德国,又哪会容许别人来改变世界的既定秩序呢?
当白利索中校私下里找到罗伯逊上校,提出“中国派遣远征军赴法作战”的设想时,罗伯逊上校予以一口拒绝。
道理很简单,英国从“道义”出发帮助中国整理军工,那是为了利用中国陆军牵制日本陆军,促使日本国力向陆军建设倾斜,从而削弱其投入海军的力量,避免日本海军成为威胁英国远东海洋利益的“挑战者”。实际上,英国在远东的态度已经逐渐与俄国趋于一致,希望中日两国能够持续冲突下去。帮助中国整理军备,就是给中国的三巨头政府打气、加油呢!
协约各国是如此心态,差一点在六月份因为“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卷入战争的美国呢?驻华公使芮恩思和武官莫里斯海军中校的注意力没有过多放在军事演习上,仅仅派出副武官詹姆斯陆军少校加入武官团。
俄国、日本在中国的“退让”,中国在谋求加入协约的过程中“势必开放”,还有英国人把注意力转向应付欧战使民用商品生产、倾销进入低谷,以及中国政府的**倾向,让美国人尝到了“中国甜头”。
1913年,美国对华贸易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美国资本在华设立的企业数只有136个。1914年8月开始,数目字发生连续的、可喜的变化。从1914年8月到1915年7月,美国对华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6,新增企业72个,十一个月时间里,已经实现商品输出额三亿四千万美元。
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