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白衣相(1/2)
第三股势力是有名的东州氏族集团,其实历史上没有东州这个地方,这部分人原来属于刘焉刘璋父子的嫡系,他们多来自南阳、三辅等中原核心地区,然而久居蜀地,在当地势力庞大。
刘备入蜀,东州氏族集团出了大力气,其中有名的,包括了吴懿、许靖、庞羲、射援、法正、李严等。这些人通过改朝换代获得了好处,然而此时,手中权力并未达到预期,与荆州人士既有合作也有摩擦。
第四股政治力量,历史上鲜少有人论及,然而却明明白白地记载于史册中,这就是蜀地四周的少数民族。
不止南方,蜀汉的北部、西部、东部也到处是少数民族。
北面有氐族,这一族便是以后五胡乱华的其中一支,此时一半在魏国境内,一半在蜀国境内,皆与汉人杂居。
西面有羌族,这一族分布广泛,也经常与他族混居,所以除了聚居西部山地之外,北南两面也有不少。蜀国东面还有巴、闽、越等存在,个个彪悍,没有哪个是好对付的。
而最乱的就是南方,但乱归乱,还是有轨迹可循的。这里的民族史称西南夷,这个西南夷并非一个民族,而是多个不同民族的统称。
西南夷中,比较大的民族有叟、僰(bo)、濮等,其中叟族也被称做青羌,在当时最大,从南中到成都,各处均有,与汉人融合度比较高,百多年后终与汉族融为一体。
著名的昆明族就是叟族的一支,后世的昆明市,即因住有昆明族而得名。
僰族很可能就是现代白族的祖先,他们的居住地离成都稍远一些,但是这一族与汉人相处最好,文明程度也最高,《水经注》就曾经提到僰族: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僰)从人。
濮族离得最远,有部分甚至远在后世缅甸的位置,这一族历史久远,是个古族,部落状态极为分散,有百濮之称。
所以,南方各族其实并不像北方民族那样,习惯劳师远征。他们更喜欢的是贸易和歌舞,只要没人压迫他们,就更愿意过自己的小日子。
因此,此时的南中叛乱,实际上是因为汉族人自己内战,而且互相挑拨,怂恿利用其他民族,这才大规模发生的。
最后,蜀国国内还有第五股大势力,这便是益州蜀地的当地豪强氏族了。
这些人历经刘焉、刘璋、刘备、诸葛亮几代,几乎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信任他们。几经打压后,如今还有张氏、王氏、何氏、杜氏、赵氏、常氏等,其势力并未减弱多少。
这当中有名气的人,包括张松、张肃兄弟,张松之子张表,还有张任、张裔、张裕、杜琼、何随、何祗、何宗、赵谦、赵温、常播、常勖、常洽等等。
南中之乱中,死守永昌不失的太守王伉和功曹吕凯,还有现任专门负责南中事宜的庲降都督,建宁人李恢等,同样也是当地豪族出身。
五股势力交错中,蜀国新创,刘备勉强地组合了各派势力,可才做了没两年皇帝又死了。整个国家基础不牢,摇摇欲坠,国内的政治争斗异常复杂,各派互相倾轧。
这才是蜀国持续弱小并难以崛起的最大原因,也是蜀国最终灭亡的最大诱因。
现在站在堂上,面向诸葛亮和马谡侃侃而谈的,就是蜀地氏族的代表人物,杜琼与何宗,他们的观点理所当然地遇到了驳斥。
“两位大人之言差矣!”马谡出言道:“南征之事固有风险,然而永昌郡还在苦苦支撑,我们难道欲弃永昌不顾吗?那么死守永昌的王伉和吕凯两位大人如何是好,若真如此,天下人如何归心,岂不以为汉帝薄义?”
“马参军这样说,老夫可担当不起。”杜琼辨道:“永昌尽可以守得住,何来放弃之说?南征与放弃永昌岂可混为一谈。南中叛乱至今已有大半年,丞相招抚之策行之有效,永昌门户安然。何必大动干戈,冒险行事呢?”
“那么就任由南中纷乱吗?如此则敌将骄横,吾等无宁日矣,杜大人谓南征有风险,然则万一永昌失守,南方门户大开,如此岂不风险更大?”
堂上众人有不少认可马谡,此时纷纷点头附和。
何宗不服,出言道:“本不需南征却偏要南征,马参军如此看重南征之事,着眼点可能不在南方吧?”
他的意思,就是挑明主战派的终极目的,北伐。
南征或许反对的人少,北伐就不同了,除了不愿打仗的蜀地氏族,东州士族同样不太愿意北伐。
原因很简单,北伐需要大量的钱粮,这两个集团若支持北伐,则不得不蒙受巨大的损失。
马谡一时未答,何宗继续说道:“出征需要粮草、马匹、人口、军饷,这些都从哪里出?急匆匆南征,就是为了准备北伐。北伐的钱粮及人员耗糜,比南征多出十倍,劳师动众,所为何来?今曹丕英武,不下其父,我益州一州之地,怎可草率出征。”
“何大人,言过矣,我等今日谈的是南征,不干北伐甚事。”说这话的,是著名的东州士族重臣李严。
“何大人所虑固然有理,但是当务之急,既非南征也非北伐,乃是吴蜀结盟,近日听说孙权已派出使臣向蜀国而来,不知各位可有消息?”
他岔开了南征话题,解开两边争议,又提到吴蜀结盟大事,把众人的目标转到了所有人利益一致的事情上。
张白不禁心中暗自佩服,这个李严果然是有能力的人,若不是在北伐之事上有利益冲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