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庐江之围(1/2)
张勋、雷薄尚未出发,又传来庐江太守陆康不满袁术称帝,正在勾连鲁肃,意图谋反的消息。
陆康少时便有义烈之名,为官后更是敢于直言劝谏灵帝,天生一副铮铮铁骨、一腔浩然正气。历史上便因不满袁术在淮南拥兵自重、割裂汉土之举与袁术激烈对峙,袁术因而遣孙策攻破庐江,城破不久陆康便病逝了。
因为刘璋的出现,原本应该在公元一百九十五年便在城破后病逝的陆康现在还活着,自从三年前拒绝支援袁术粮草后便一直与袁术关系恶劣的他在得知袁术竟然自立为帝后,对袁术失去了最后一点期待,表面上接收了袁术封的庐江太守一职,暗地里却悄然联系鲁肃,准备投奔蜀国。
这一年陆康已经七十二岁了,这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可以说是高寿了,可是陆康已经明显感觉到很多事情他已经力不从心了,自从得知从孙陆逊在蜀国担任了吴郡太守后,他便有了投靠蜀国之心,而袁术称帝可以说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心力交瘁的他打算将庐江这方大汉土地交到刘氏子孙手中,便回吴郡颐养天年。
可惜行事不秘,被始终对陆康抱有戒心的袁术探得了消息,袁术遂即令雷薄立即出发,必须在蜀军之前攻破庐江。
雷薄不敢耽搁,立即领兵出发,直奔庐江而来。
陆康得知雷薄大军入境后,一面在舒县整军备战,一边快马急报鲁肃,请他立即派兵救援。
雷薄知道袁术的性格,丝毫不敢怠慢,一路之上马不停蹄,只用了六天便赶到舒县城外,八万大军将舒县团团围困,招降无果后,立即开始赶制云梯、井阑等攻城器械。短短一天之后便准备就绪,旋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舒县城中仅有一万士兵,原是无法抗横袁术八万大军,但是陆康自从出任庐江太守后,先是消灭了横行庐江多年的盗匪黄穰,而后又在庐江施行轻徭薄役的政策,竭力恢复民生,因而深得庐江百姓爱戴,当百姓得知袁术竟然派兵来攻后,即感念陆康之德,又憎恶袁术之残(这些年他们看到了太多太多与庐江毗邻的九江百姓生活的惨状,用一句生不如死来说也是毫不过份,几乎每天,都会活不下去的百姓偷偷逃到庐江,通过这些逃难而来的百姓讲述的真实经历,让整个庐江百姓都将袁术称为袁祸,想到一旦被袁术占领了庐江,那么他们将面临和九江百姓同样的境遇,他们当然不能答应),同仇敌忾之气大增,或报名从军、或资助军资、或整修城防、或制作武器、铠甲、军服等等。有了庐江成千上万的百姓的帮助,加上舒县守军都是当地子弟,保卫舒城就是保卫他们自己的家人,因而作战之时勇敢无畏,终于暂时挡住了雷薄的猛攻。
陆康却并没有高兴起来,他知道城中粮草仅能支撑一月之需,如果一个月之内不能解围,那么这满城军民恐怕将遭到袁术的无情屠戮,可是他却不能表现出来,反而一次次向所有人保证,蜀王刘璋已经派出义军前来解围,只要坚持下去,就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生命……
丹阳的鲁肃很快接到了陆康的求援,早就奉刘璋之命聚集大军准备讨伐袁术的他立即亲率水军第二舰队运送水军独立第一旅以及骑兵独立第三旅过江救援陆康,甘宁指挥水军第一舰队及水军陆战师顺流而上直奔巢湖,攻取合肥,断掉雷薄八万大军的归路,同时命令西陵的张辽率步兵第二师、步兵第八师以及骑兵独立第二旅立即前往舒县与他汇合。
鲁肃正在与扬州牧刘繇道别,却见年仅十四岁的陆逊与太史慈联袂而来。
原来陆逊得知从祖父陆康被袁术包围后,十分担心陆康的安危,因而将郡中之事交由主薄代行后立即赶往丹阳,希望能够随军前往庐江。至于太史慈,一直领着一师骑兵在江南三郡驰骋,既是练兵,也是要用强大的骑兵震慑山越勿要轻举妄动,一旦离了山林,必将成为骑兵枪下之鬼!听说要打袁术了,一直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的太史慈立即呆不住了,前来向鲁肃请战。两人在途中相遇,因而结伴而来。
鲁肃训斥了陆逊几句,毕竟擅离职守是非常严重的罪责,不过念在他一片孝心的份上,与刘繇商议后只是罚了他一季俸禄以示惩戒,对于陆逊的要求鲁肃却没有答应,虽然江南三郡表面上已经稳定下来,可是毕竟新得未久,蜀国在三郡根基尚浅,而陆逊又在吴郡名望极大,此时正是需要他坐镇以安人心之时,岂能轻易让他离开?鲁肃以第三野战军团军团长的身份向他保证,他一定会用最快的速度赶往舒城,竭尽全力保证陆康的安危,陆逊忧心少解,这才回了吴郡。
同样,太史慈的要求也被鲁肃驳回,且不说骑兵第十三师是一支新组建的部队,虽然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训练量,也和山越有过小规模的交锋,可是想要练成一支合格的骑兵岂是如此容易?此时的骑兵第十三师还不具备参与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到了战场也帮不上多大的忙,可是留在江南三郡就不一样了,只要让山越人看到整整数千“强大”的骑兵纵横驰骋,便可令其不敢越雷池一步。显而易见,骑兵第十三师留在江南三郡作用更加明显,太史慈也知道这一点,只得悻悻的离开了。此后,为了尽快让骑兵第十三师形成战斗力,遇到战斗不用再跟现在一样留下来看家护院,太史慈在原本就已经很繁重的训练量上又猛的加了不少担子,令全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