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入学(1/2)
周晓斌就这样骑着自行车沿宣武门西大街出西便门,再转阜成门到西直门,然后沿着西直门外大街,过紫竹桥到达苏州桥,再沿着苏州街和颐和园路来到未名湖畔的著名学府——北大。
站在bj大学南大门外,周晓斌望着校门上“bj大学”那四个字愣神了好久。前世的他是个孤儿,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虽然一直都十分努力,高考时也顺利考上一本并且超过重点线二十五分,但bj大学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可是想也不敢想的。
没想到这一世自己竟然糊里糊涂就这样进来了,周晓斌的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激动,正所谓人生如戏。
周晓斌早在前几天就骑车来打过前站,所以他对北大的校园也算是轻车熟路,在他跨进校门的一刻起,他已经可以骄傲的宣布自己和这所伟大的学校终于联系在了一起。
他推着车来到迎新站,这里倒是挺热闹的,刚好有一批新生抵达,北大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像周晓斌这样可以优哉游哉骑自行车来上学的毕竟是少有。学校也专门派了人员在bj火车站接送新生,1978年的公共交通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让学生自己拖着行李来学校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周晓斌也发现现在的新生和几十年后的新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家长陪送,当然并不是说现在的家长对子女不关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什么时代,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最真挚的。
之所以没有家长陪送,是因为许多家长甚至买不起一张送儿子来学校的车费,不少学生特别是农村学子的车票钱还是找亲戚朋友借来的。周晓斌大略一看,不少学生那青灰色的中山装都已经洗得有些发白了。
周晓斌倒是比许多扭扭捏捏,带一丝腼腆的同学直截了当多了,毕竟他上一辈子二十几年的饭也不是白吃的,把街道办和派出所的身份证明、粮油局的粮油证明,以及录取通知书都交给报到处的老师,入学手续很快就办好了。
他就读的是北大国际政治学系的国际政治专业,国政系在北大只能算是一个小系,有三个专业,分别是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其实前世的他读大学时学的是国贸专业,不过这一世他倒是充分尊重了父母的意愿,选了这个国际政治学。他老爸老妈都是搞外交的,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子承父业。作为儿子,父亲的这个小小心愿为什么不满足呢?
前世的周晓斌是个孤儿,他最渴望的就是父爱和母爱,既然上天给他再世为人的机会,并给他一双疼爱她的父母,他早就决定要好好珍惜。
再说了,现在的大学生可比后世要值钱多了,特别是国家十年没有高考,人才短缺严重,完全可以预见,等他们这些文ge后首批大学生毕业时,虽说要服从分配,但那绝对会是僧多粥少,许多单位抢着要的节奏,根本不怕就业问题。
现在的北大校园里倒也不是没有学生,虽然文ge开始后就中断了高考,但从七一年开始许多大学就恢复了招生。不过这几年招的都是“工农兵”学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生,而他们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学习,而是按照*的要求来“改造”大学。
注册手续很快就办好了,周晓斌所在的国政系男生被分配在24号宿舍楼,他被分到203寝室。24号楼和周围的十几幢楼都是五十年代仿造苏联建造的筒子楼,每个寝室住六个人。
等周晓斌抵达宿舍的时候,房间里已经很热闹了,路远的同学大都提前几天赶到了,反而是像他这样近在咫尺的本地学生,慢慢悠悠的落在了最后。周晓斌刚走到203寝室门口,就看到里面一阵烟雾缭绕,恍若人间仙境,不过刺鼻的烟味很快把他打回现实。
看到周晓斌微微皱了皱眉头,坐在靠门口的一位立刻笑呵呵地说道:“兄弟,你也是这个寝室的吗?”
看到周晓斌点了点头,其他人很快都围了上来,另一个穿着一件军大衣的瘦子说道:“昨天我看到他们人文系一个女生年纪很小,据说只有十七岁,没想到今天我们国政也来了一个面嫩的小弟弟。和天下英雄比起来,我等已是垂垂老矣!对了,小弟弟,你今年几岁了!”
一阵玩笑过后,大家很快就熟识了,周晓斌的年龄果然是全寝室最小的,据说在班里也是最小的。同寝室里年纪最大的来自hb保定的柴国栋,今年已经二十八了,整整比周晓斌大了十岁。
其他人除了来自sd烟台的王培年今年刚好二十岁之外,年龄没有小于二十的人。其他三个人分别是周自强,zj金华的,今年二十一;王洪军,广州惠州的,今年二十二;刘振中ln大连的,今年二十四。
柴国栋、王洪军、刘振中三个人都是知青,柴国栋来上大学前甚至还当着大队支部书记,算是一个村官,王培年和周自强也都已经在工厂上班,算起来还真只有周晓斌一个算是应届生,虽然他是应届初中生。
“领东西了,你们是国政系的吧,每个寝室派两三个人到迎新处领取生活用品。”门外突然闯进来一个脑袋,说完后又很快去其他寝室了。反正坐在寝室也没啥事,大家决定一块儿都去。国政专业只有一个班,除去十个女生,剩下的二十六个都是男生,分四个寝室,其中两个寝室是七个人的。
毕竟刚刚恢复招生,学校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很仓促,特别是原本招生计划完成后因为报考人数实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