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军制变革(1/2)
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德意志国”或者“德意志联邦”,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对外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行政权由帝国首相掌控,帝国首相则由皇帝直接任命,且无需通过国会。
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分享,联邦议会相当于美国的参议院,由德国各邦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拥有17个席位,巴伐利亚6个,萨克森和符腾堡各4个,巴登和黑森各3个,其他小邦或者帝国的自由城市有1个或者2个席位不等;帝国国会相当于众议院,经普选产生,年满25岁的德国男性公民,居住满一年以上均拥有选举权。
瓦德西的意图是将包括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符腾堡和萨克森在内的四大王国的陆军统一为帝国陆军,各邦军费上缴帝国财政部统一管理分配。
普鲁士常备陆军在役人员有43万人,其中也包括了萨克森、巴登等小邦的军队,巴伐利亚拥有独立的两个军的编制,这便是和平时期德国的全部武装力量,总兵员为49万人。
巴伐利亚的军队总计6万人的常备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如果能统一由总参谋部调度和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战斗力,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在征得威廉同意后的第二天,瓦德西便率先致信给巴伐利亚的总参谋长,言明修改宪法和改革军制的愿望,希望他们从大局出发予以支持。
俾斯麦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给巴伐利亚摄政王柳米波特大公写了一封亲笔信,表明了普鲁士方面的立场。
因为军制改革并不涉及普通阶层的利益,因此,俾斯麦认为该项法案在帝国国会通过的概率是很大的。更何况军制改革符合广大底层人民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希望帝*队在未来会变得更像国民军而非只效忠君主的封建军队。
俾斯麦和瓦德西的建议在新闻界获得广泛好评,人民普遍欢迎这种加强中央集权而又不用开征新税的改革。但巴伐利亚的统治阶层却对此报以十二分的敌意。
德意志诸侯都有亲自上战场指挥军队的传统,让往日曾和普鲁士平起平坐的巴伐利亚王室放弃最后的一点遮羞布何其之难,正所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巴伐利亚方面更是依靠和奥国的传统亲善关系,频频要求维也纳方面向柏林施加外交影响,阻止“条顿军头”的狂妄之举。
俾斯麦言辞回绝了奥国的照会,并向奥国首相写信抱怨说,维也纳方面真的不该淌这个浑水,否则都不好收场。
在俾斯麦顶住了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瓦德西也开始了他最后的强力手段。
4月21日起,普军开始频繁向南部调动,驻扎在萨克森的第六骑兵师、驻扎在符腾堡的第八掷弹兵团相继进入二级战备状态。
与此同时,宫廷贵族们早就不断穿梭在柏林和慕尼黑的宫殿之间,大部分是希望威廉念及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在普法战争中给于普鲁士的坚定支持,以及在普奥战争中的暧昧立场而放弃军制改革的计划。(普奥战争中,和奥国结盟的诸侯,只有萨克森表现最为出色,以2.5万人牵制了普军5万人,并获得了部分战术胜利。当时路德维希二世国王是希望德国统一的,所以巴伐利亚军队作战并不坚决。)
对于求情者,威廉自是能躲多远躲多远,即便实在推不掉,威廉也是一口咬定此事由俾斯麦首相全权负责,而首相从帝国的整体利益出发,自己并不好过多干涉。
谈判主要通过俾斯麦和柳米波特大公的私人书信展开,经过半个多月的妥协和商讨,各方终于达成一个较为圆满的协议。
那就是仿照奥地利军制,设立帝国国防军和地方防卫军两种编制。
包括普鲁士,巴伐利亚等在内的德意志各邦陆军合并后组成帝国国防军,国防军向帝国皇帝宣誓效忠。同时,以普鲁士总参谋部、战争部和军事内阁为基础,建立新的帝国总参谋部、战争部和军事内阁。各邦日后均不在保留总参谋部和军事教育机构。
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这四个和外国接壤的王国分别新建地方防卫军,建制规模分别为八个团、六个团、两个团和两个团。地方防卫军仅向各自国王宣誓效忠,并只有当王国受到攻击和威胁时才可加入战争,军费也由各自王国支付。地方防卫军的主要职责在于当国境受到外敌突然入侵时,利用地利优势,迟滞敌军的前进,并获取第一手情报,为国防军的集结争取时间。
阿尔萨斯和洛林作为帝国直辖领地,也新建地方防卫军,规模为三个团,军费由地方参议院支付。
新的军事法案最大限度考虑了南德各邦国王们的感受,同时也是基于帝国防务上的实际需求,因此获得了各界的支持。
法案在联邦议会仅仅一读后便以全票通过,在帝国国会也以罕见的大比例高票通过。
新军事法案通过后,志得意满的瓦德西伯爵开始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国防军的改组和整编中去。瓦德西打算以此为契机,推进1888式委员会步枪的列装,以及105毫米大口径野战炮的入役。
他希望自己麾下的军队在下一次战争到来前,能进一步提高战力,并以崭新而强有力的姿态投入未来的战争中去。
俾斯麦把自己外交上的才能用于内部纷争的调节,从而成为促成这次军制改革的核心人物。他不仅得到来自巴伐利亚摄者王以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