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证果位(1/2)
洛阳,白马寺,冬雪丝毫没有给这里带来丝毫的冷意,依旧是若市门庭,无数人将天降瑞雪归功于佛教的神力,于是白马寺平白多了一大笔香火钱。
每天卯时,小和尚就要起床,穿上制衣,对着他的袈裟和紫金冠施礼,念经。
之后浴面,清身,参加早课,回来吃早斋,上午巳时起,披戴好他的金光闪闪的袈裟,五佛冠,在大雄宝殿的牌子下,谱讲佛法,未时结束,午餐,申时开始为众弟子解惑,直至戊时,礼装,晚斋,自修,子时就寝,生活规律而充实。
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准时,但所有僧人都内心为他骄傲着,并且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和小和尚一样的僧人。
方丈经常教育僧众,圣僧都是这样做的,你们如果感觉自己比圣僧厉害,大可以多偷懒些。
三年里,不知有多少人削发为尼,要亲近圣僧,做他的弟子。
因此每一个三年前成为和尚的人,都可以自称一声老僧,但老僧没有倚老卖老,新僧也没有被要求做一些苦差事,因为圣僧说了,亲力亲为。
圣僧的衣物是自己洗的,圣僧的房间是自己打扫的,圣僧一样要排队用餐,吃的也和大家一样,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亲切,每一个白马寺的僧人都因此而感动,每次看见圣僧,都感觉自己的鲜血是沸腾的。
圣僧常说:众生平等。
什么是众生平等?
圣僧认为有三个层面,最浅显的便是人人平等,这样的平等不是说要吃一样的饭,做一样的事,而是精神上的平等,人人心底相互尊重,爱戴,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爱自己,敬他人;深入一点的是万物平等,树上莺雀,河中鱼虾,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因为谁对自己有利就偏心谁,因为万物相生,有谁被削弱,自有罪孽加在削弱他的人身上;最终的众生平等,是世界的平等,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昼夜更迭,一切的规律,都有它的平衡,我们要接受,要相信,要饱含希望,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此三者平等,首先得有大智慧,其次得有大慈悲,最后得有大恒毅,三者皆大,人人立地成佛。
圣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每个僧人都身心愉悦,感觉自己生活在佛国里,于是有人说:“有圣僧的地方,便是极乐。”
所有人都很羡慕今天出现的那个男孩,他大概和圣僧一般大的样子。
被圣僧带着,亲自为他剃发,赐予制衣,并且分配了一个与圣僧紧邻的禅房。
当初圣僧挑选住处的时候,主动选了一片漏雨的败屋,之后自己动手修缮,将周围好几间房屋都收拾了,自己住了其中一间,众人却羞愧难当,争相把其它的房屋收拾了,却没有人愿意住圣僧收拾出来的房屋,据说因为那会看到自己的罪孽。
三年下来,圣僧当初收拾出来的房子,竟然成为了白马寺最后一片空屋,却也只有宝贵的五间,圣僧自己住了一间,现在给了男孩一间,于是只剩下三间了。
想成为白马寺的僧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一个僧人出家前,圣僧都会与之进行一番谈话,大多数人当时就痛哭流涕,却不再想着削发为尼,而是成为佛教的俗家弟子,而那些经过谈话之后,依旧愿意成为僧人的,基本上没有几个,而每一个,都变得淡然,从容,仿佛心底被种下了佛根,整个人都带着佛性。
虽然十之八九的人都没有能够成功出家,但火爆的基层人数堆积出来的,成为僧人的人依旧不少,三年新晋僧人一千余人,基本上,一天就会出现一个。
但由圣僧亲自削发的,却只有这个男孩。
没有人认识这个男孩,过去,现在,将来。
他安顺的听从了圣僧的安排,成为了一名僧人,负责照顾圣僧的起居饮食,事实上也没有什么需要他做的,毕竟亲力亲为的圣僧什么都会自己做。
于是男孩每天的工作和圣僧一起起床,发呆,早课,早斋,帮圣僧穿戴袈裟,在圣僧讲经的时候站在他的身边,时不时的在圣僧讲到重点的时间,敲一下那个发出尖鸣的长管,之后便是午餐,发呆,晚斋,帮圣僧脱掉袈裟。
无聊的生活。
这个男孩便是王质了,圣僧赐予了他一个佛家的法名:正源。
白马寺第一千四百八十四个僧人。
王质的伤似乎已经完全恢复了,但却又似乎少了些什么,他记得自己叫王质,有个家,父亲叫田青禾,母亲叫王语嫣。
自己有个姐姐,叫田巧云,因为她进宫成了太子的正妻,自己很伤心,就跑来出家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姓王而不是田,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那个田青禾每天都臭着一张脸,家里只有姐姐疼自己,现在姐姐又出嫁了,自己才不要呆在那个家里。
虽然在这里当僧人确实无聊了些,但每天有个同龄人能陪自己说话,还管吃管住,生活也就马马虎虎啦,王质想着,心里略微有些小开心。
那个什么圣僧哪里神圣了?
王质很搞不懂那些人为什么对小比丘这么敬畏,在他看来,小比丘只不过是一个爱唠叨,故作高深的少年罢了。
尤其是只有他们两个的时候,自己可以嘟嘟小比丘的圆脸,摸他的小光头,甚至帮他洗澡搓背,弹他的小弟弟。
小比丘不会说什么,只会弹回来。
但是在人前,自己还是要给足小比丘面子,面色冷清而肃穆,像是一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