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23章 解决麻醉问题(1/1)
第一个是催眠麻醉,七夕听过几次讲座,这催眠实际上引导人的意识进入沉睡状态,但是手术需要对创伤无反应,良好的肌肉松弛,各种应激反应被有效抑制,这是催眠达不到的。全身麻醉的患者用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监测麻醉深度,以bis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为例):病人无意识、无术中知晓、可以手术操作的深度为40~60。以数值为100代表清醒状态,0代表完全无脑电活动状态(大脑皮层抑制),一般认为bis值为85-100为正常状态,65-85为镇静状态,40-65为麻醉状态,低于40可能呈现爆发抑制。镇静催眠状态下的bis值65~85根本无法满足麻醉手术的需要。这也是七夕曾经反对催眠代替麻醉的原因。
第二个方案是针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集异记》记载了狄仁杰用针刺进行止痛、为一患儿摘取鼻部疣赘的故事。1958年8月30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传统针刺手法针刺双侧合谷穴,对1例患者施行扁桃体摘除术。整个手术过程并未注入任何麻醉药物,患者仅有轻度恶心和手术部位局部少量出血,手术情况良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报道的仅用针刺止痛完成的手术。同年的12月5日,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应用电针方法刺激患者双侧内关和太冲穴,也成功完成了一例扁桃体摘除术。
但是李七夕呢,是西医出身,本着能看得见的科学的原则来治病救人的,虽然有关于针灸代替麻醉的手术,但毕竟只是一段记录而已,时过境迁无法具体考察,加上那个时候掀起一阵针灸代替麻醉的热潮,炒作报道也很有可能。
而且,从七夕的知识面看,她觉得针灸仅仅只能在镇痛方面的效果得到了证实,而这种镇痛机制在刺激机体分泌内啡肽等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同时也引起体内包括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的产生增多,使手术的炎性反应加剧,影响预后。也就是说并发症会多,这大山沟里的真要病发了,是没有抗生素的啊。
除了这两个之外,李七夕想不到别的止痛的方法了,如今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时间又过了几十秒,这两个念头也就是一闪而过,
手术前,李七夕又看到柜子上面放着几片药,走近一看是去痛片,这可是好东西!赶忙用火将它烧了,剩了三分之一大小的黑乎乎的东西,这是简单的过滤,这部分黑的实际上相当于大烟了,就是罂粟果实的精华。李七夕让玉兰吃了。之后给她一个木棍,让她叼着,疼了就咬。
“缓缓的闭上眼睛,想想地里的庄家,秋天都是金黄的一大片,打下来粮食卖个好价钱,深呼吸,放松自己,想着最让你开心的事……”李七夕只能一点点的引导她进入浅层次睡眠,然后拿着两根缝衣服的针简单消毒之后,对着玉兰身体左右两侧的穴位试探着扎下去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