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 阳春面(1/2)
阳春面是苏式汤面的一种,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
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沪市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
而关于阳春面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皇家传说。
相传乾隆27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开了文武百官,带着汪廷珍在城内到处转,来到了一个面摊坐下来,要弄点吃的,一会儿看到摊小二端上一碗面条,根根利利爽爽,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绿色碎蒜花,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乾隆连吃两碗后,突然问这面叫什么名字?
摊小二说:“告诉六角下”的意思),我们没给它起名字。”
什么,这么好的面条怎么没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说:“淮安是漕运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税收很多,贡献很大,现在正是阳春三月,这个面就叫“阳春面”吧。”
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税就像春天万物生长一样,生机勃勃;又像这面条一样,连绵不断。汪廷珍听后赶紧叫人拿来笔墨纸砚,请乾隆御笔赐名“阳春面”。
阳春面为苏州的特色,就像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四大金刚一样与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面中最便宜的光面,依然保持着苏州人的风格,那就是不即不离,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看着好像这碗简简单单的阳春面里头除了面和汤之外什么都没有,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是。
说它没有,白白的面条,几点葱花而已,也有人美其名《青龙白虎面》。说他有,他不但用的是高汤,有各式物件的精华,透出一份清香,一份醇鲜,透着一份矜持的怀旧,一份自赏的孤芳。
林墨初突然想吃阳春面,不仅因为她今天只想吃些清淡的,更因为这碗面是她家乡的味道,从小吃着这碗面长大。
苏诚了然,报了58的价格之后转手就准备去了。
之前苏诚做的汤面和炒面,所用的面条都是系统提供的成品面条,虽说系统出品必属精品,而且吃起来味道很不错,苏诚也没去管这些。但总没有自己手工制作看起来来得高大上,至少能让顾客觉得花那么多的钱吃一碗清汤面也算值了。
所以这一次苏诚打算用面粉和面自己手工切面,可当他想要这么做时,脑子里却对制作手工面条的知识一无所知。
于是询问系统:“为什么我还不会做手工生面啊?你不教我做这个么?”
系统:你的厨艺还未达到足够的等级。
原来如此,苏诚明白了,看来就目前而言,他还是只能用系统提供的成品面条,就算自己去网上找制作手工面条的方法,掌握不好手法做出来的面条,怕是要倒牌子,所以作罢。
阳春面的做法非常简单,把面煮熟,准备葱油,调配高汤即可。
阳春面的做法却也十分复杂,煮面要把握火候,火候不对,面外烂而内生,没有爽滑感。
葱油是阳春面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猪油带有葱香,略含辛辣,能够给食物带来别样风味的同时增进食欲。
这里用到的葱油可不是撒上葱在淋上热油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专门熬制的葱油。
熬制葱油用的是熟猪油,因为香。在热猪油中,放入小葱段、少量大料、调味品以及紫皮洋葱,熬至小葱段和洋葱变枯,颜色微微转褐时关火。切不可熬过头,以免材料的焦味入油,影响味道。
然后是高汤,高汤是烹饪中常用的一种辅助原料,以往通常是指鸡汤,经过长时间熬煮,其汤水留下,用于烹制其他菜肴时,在烹调过程中代替水,加入到菜肴或汤羹中,目的是为了提鲜,使味道更浓郁。
但阳春面用到的高汤和普通意义上的高汤并不一样,因为阳春面讲究的是清爽,味道切不可太过浓郁。
所以苏诚用的高汤是清高汤,主料取自乌骨鸡汤,但不是久熬而成的浓汤,而是慢炖时间不长,刚入味的清鸡汤,味鲜且不浓,足够清爽。
再加上少量菌菇、萝卜、芹菜等各具味道的蔬菜经过短时间熬制,成就了苏记阳春面所用的高汤。
苏诚从碗柜中拿出了青花瓷碗,舀一勺高汤倒入其中,清汤撇去油花之后,清澈见底,飘着淡淡地鲜香。
然后用长竹筷挑起煮好的面条,面条根根细嫩清爽,挑起时弹性十足,爽滑筋道。苏诚这一挑,正好是一碗,放入碗中,高汤正好没过了面条之上。
接着舀一小半勺葱油,倒入面中,葱油无需多,飘得零零散散为正好,否则显油腻。
最后撒上切好的葱青和葱白,一碗热气腾腾,飘着葱花、猪油、鸡汤和蔬菜等各种香味的阳春面正式出炉了。
上一位客人离桌之后,林墨初就已经坐在了位子上,她一直看着苏诚对于阳春面的整个制作过程,心里赞叹不已,就算是她见过的大厨,也未必有苏诚做的如此精细,拿捏到位。虽然她对烹饪并不精通,但是从细节上能感受到苏诚的专业。
而且,这仅仅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阳春面而已。
闻着面香,林墨初忍不住夸口道:“一定很好吃。”
这时她早已忘记了苏诚让她删除博客时的不愉快。
“你都还没吃呢。”苏诚说道,将第二碗阳春面端到了另一位顾客面前。
“哇塞,老板,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