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漠北之乱(1/2)
江湖传言虽不可全信但毕竟无风不起浪,身处庙堂的大夏皇帝又怎能不知。曾有大臣上书进言要赶尽杀绝以除后患,但大夏皇帝感念过往,前朝无德百姓起兵伐之。前朝覆灭又新立三国,大夏与北周之间并无过节但常言道卧榻之侧其容他人安睡。若要一统北周大夏必有一战,成王败寇自古都有。既然北周皇帝得以逃脱那便是其命不该绝,天道轮回之下尚有一丝生机,我又怎敢逆天而为。
但放虎终究是患,能统领三国之中势力最强的北周没有真才实学又怎能安坐高位。北周皇帝一路携风带雨惶惶如丧家之犬般向漠北逃去。他不敢去富庶封地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去那苦寒之地,但北凉是万万不可去的那位人间杀神所在之处稍有不慎别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漠北便是唯一去处,但北周离漠北千里之远期间更是匪患横行,但好在还有一众护卫军队跟随跌跌撞撞之下总归到了漠北。
漠北地处苦寒之地,整年里有大半时日尽皆是风沙蔽日。北周皇帝虽然落魄如此但凭着从皇宫内所带的金银财宝细软银两倒也成了一方财主,在漠北之地也是小有名气。北周之所以能成为三国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方,有的不仅仅是天时地利更重人和。皆因北周皇帝能言善辩又仗义疏财每每有落魄之人前来投奔,不论其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一律收入帐下,来到苦寒漠北他又重新如法炮制,倒也笼络了一大群江湖人士。漠北不是藩王封地自然没有囤积重兵而当地城主又是小心贪钱之辈,北周皇帝一心拉拢,几番假意推辞之下也终究和其称兄道弟起来。
别看漠北不如北凉兵强马壮但同为苦寒之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民风剽悍。越是地处贫瘠之地百姓越是坚韧异常,北周皇帝正看中了这一点,他要以漠北为基再造一个北凉出来。有漠北城主为其撑腰周围几股顽固山贼自然树倒猢狲散尽皆被其收入麾下,恩威并重之下倒也难遇抵抗。
北周皇帝本名姓赵名黄粱,在漠北苦心经营多年渐渐的百姓只知漠北有个赵黄粱但对大夏王朝却一概不知。甚至更有甚者将其当做漠北城主,而真正的漠北城主只知每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不顾政绩不问民生。朝廷送来一切书信也尽皆由赵黄粱翻阅,赵黄粱借着城主之令招兵买马打铁炼兵,久而久之漠北城主也发现了其用心不善但想要反悔却为时已晚。城主府上上下下尽皆都是赵黄粱的人马,他就连死都没有机会。
赵黄粱可舍不得杀他,留着这个傀儡城主一方面是为了安抚百姓,另一方面也能借着他的身份查阅往来书信。眼见时机成熟赵黄粱分兵一半由自己子嗣带领前往漠北以北另立政权,国号后周。大夏朝廷知晓后大为震怒,一指圣旨传来要漠北城主领兵清剿,朝廷援兵随即就到。但身处皇城的大夏皇帝有所不知,漠北与后周早已是一体。派兵前往就如羊入虎口一般有去无回。
漠北异状宛如一个钉子一般扎在大夏皇帝的心里让其寝食难安。又侍奉漠北大旱本来就收成不多的粮食今年更是颗粒无收,即便是朝廷减免了赋税但还是难以凑齐,一连排出几位赈灾官员都无法安抚灾民反而有揭竿而起的趋势。朝中大臣也是无良方祭出,大夏皇帝迫不得已之下才将徐千秋密传至宫内问其良策。但徐老怪之说了一句话。
“良策已有,尽在儿手。”
如今大夏是内忧外患,依徐千秋所言大夏皇帝才让皇子和三位世子一决高下。宋书离与雪鸿自幼便师从顾长安,宋书离一介武痴自然不受其影响。而雪鸿的行事作风却越来越像顾长安,如今漠北有乱不论怎么看都与顾长安脱不了干系,如若他真是其始作俑者那自然就会露出马脚而这马脚便是雪鸿。徐千秋料到顾长安定会借雪鸿之口将自己心中所想尽皆书写出来。
而此刻的赵黄粱兵多将广,多年积累之下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大夏朝廷又派兵前来本意清剿但却反而落入其手,赵黄粱开始好言相劝许以重利,那些不愿被招降的军士尽皆被枭首示众杀鸡儆猴。用此手段倒也劝降了一部分心志不坚的军士。
正适逢漠北大旱,大夏朝廷那些赈灾钱粮都被赵黄粱用来招兵买马。百姓怨声载道在赵黄粱的蛊惑之下更是对大夏朝廷恨之入骨。眼下天时地利人和已成,漠北百姓个个心含重怒急于揭竿而起,自然赵黄粱便是牵头之人。
风波亭内的许涟也依徐千秋所言将赈灾良策尽皆书写于纸上,而雪鸿也同样将良策写好。一旁早已等待多时的宫内太监用木盒将其承装放好,匆匆离开。
早已等候多时的大夏皇帝接看过良策之后,一丝笑容浮现出来。当即下令,任用徐恒为钦差大臣引三千千龙牙军即刻前往漠北赈灾。
当太监念完圣旨,交到许涟的手上。后者依然没有从震惊当中清醒过来。她表面上是徐恒实则只是一女流之辈,赈灾安民他哪里来的经验。
顾长安脸上也是阴晴不定,他不知一向谨慎的大夏皇帝为何要任用一位如此年轻的世子做钦差大臣。而朝中一众老臣都说要有表上奏,如此荒唐决定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但大夏皇帝都选择避之不见,任由外界口诛笔伐他都一概不听。而许涟从贴身衣物中取出一个精致的荷包,从其拿出一张略带油墨香的纸条,这是入皇城之前徐千秋亲手交于她。几番叮嘱其在面临抉择之时取出打开。
眼下正是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