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才少年贾谊(下)(1/1)
贾谊的一番话,刘恒深以为然。这么多人窝在京城,在资源供应和后勤保障上,增添了太多的压力。刘恒同意了这条建议。
没过多久,刘恒下诏书说:所有诸侯都回自己的封邑;在京城任职或者特批需要留在京城的人不用回,但是要派太子回去。
诸侯们接到这个诏令,一个个跳脚骂娘。许多人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也有人想尽办法留在京城,或者能拖一天是一天。京城多好啊,一线中心城市,花花世界,谁愿意走?
诸侯们打听到是贾谊出的主意,恨得咬牙切齿。这小子才来京城几天啊!搞出这么多事!
有句话说得好,“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贾谊就此得罪了权贵阶层。
皇帝刘恒越发欣赏贾谊,打算让贾谊转岗,干个实职。上朝之时,刘恒和丞相周勃等人商议此事。
大臣们反应强烈,出乎刘恒意料。
“洛阳少年,能有多大学问?”
“贾谊年轻识浅,就想擅权,扰乱国家大政!”
“贾谊绝对不能做公卿!”
……
刘恒明白过来,贾谊犯了众怒,而自己并不想对朝政做出大的改变,不能因为一个贾谊,和大臣们翻脸。
他暗暗叹息:这个年轻人在朝堂上待不下去了。
为保护贾谊,刘恒暂时疏远了他。事有凑巧,长沙王吴著缺少太傅,刘恒就任命贾谊千里迢迢去做长沙王太傅。
长沙王国是仅存的非刘氏异姓诸侯王国,现任长沙王吴著是吴芮的五世孙。长沙国面积小,地势低下潮湿,历任长沙王安分守己,所以才被保留下来。贾谊去做太傅等于被发配。
贾谊想不通,自己尽心竭力出谋划策,为什么不能受到重用?什么辅佐天子,什么一匡天下,如今都成了笑话!
渡湘水之时,他望着阴沉沉的江面,想起一百年前流放于此地的屈子,心中愈加伤感。才人不遇,古今同慨!回到馆舍,他挥笔写下《吊屈原赋》。
被贬到长沙的第三年,一只猫头鹰飞进贾谊的房间,还停在了贾谊的座位旁边。在古代,猫头鹰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贾谊心情郁闷,加上在长沙水土不服,他自伤自怜,觉得自己命不久矣,又作了一篇《鸮鸟赋》。
没过多久,贾谊的人生出现转机。长沙王吴著去世,因为没有儿子,长沙国被撤销。贾谊也就不用做长沙王太傅了。刘恒思念贾谊,把他召回长安。
贾谊回到长安,立刻进了宫。刘恒正在祭祀鬼神,结束后,便在未央宫的宣室殿接见了贾谊。刘恒随口就和贾谊谈起鬼神之事。贾谊博学,又能说会道,刘恒听的津津有味,两人一直聊到深夜。贾谊走后,刘恒意犹未尽,说道:“多年未见贾生,原以为超过了他。如今看来,还是不及他啊。”
刘恒任命贾谊为梁王太傅,教导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揖。贾谊从长沙王太傅变成梁王太傅,级别没变,但这中间的差距可就大了。梁王刘揖是刘氏诸侯王,又深受父亲刘恒的宠爱。
贾谊知道,皇帝还是看重自己的。不久之后,他写出千古名篇《治安策》,主要讲三个问题:诸侯王、匈奴、教化。
在对待诸侯王的问题上,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他儿子也可以在父亲的国土之内分封为王。一代代传下去,再强的诸侯王国也能分裂成许多小诸侯国,这些小国分散开来,也就无法与朝廷抗衡了。
刘恒收到上书,感慨不已。昔日的贾谊回来了!
几年后,梁王刘揖不幸坠马摔死。爱子夭折,刘恒很难过。这就是命吧!他没有责怪贾谊。虽然刘恒没说什么,贾谊心理压力很大,觉得自己辜负了刘恒的信任,常常以泪洗面。
只过了一年多,贾谊生病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去世之前,贾谊又提两个建议,一条被刘恒采纳,一条被无视。
被无视的那条建议,就是劝阻刘恒封刘长几个儿子为王。他写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虽说刘长不是皇帝你直接杀的,可也算是因你而死。将来他的儿子长大了,一定不肯安分守己。
贾谊果然猜中结局。
被采纳的建议,则守住了国家的稳定。贾谊指出:梁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应该控制住梁国。如今国家安定,过些年,诸侯王长大了,陛下就能看到国家的危机。
刘恒恍然大悟,改封嫡次子淮阳王刘武为梁王。二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梁国在平叛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才高命薄,这四个字形容贾谊最合适。他短暂的人生,如流星一般划过大汉的天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